2018年9月10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市级课题>>初中语文的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研究>>研究动态>> 文章
夏闰美老师微讲座

发布时间:2023/12/26 13:23:34 作者:曲燕然 浏览量:571次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初中语文的教和学,能够使学生乐于实践,勇于探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怎样在语文课上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事做,也就成了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汉语、汉字,这些对学生来说极为熟悉的内容,一方面增强了语文课的亲近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所以,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事做,想让学生对文本、对语文重视起来,思考起来,有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定的任务和学习活动,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从熟悉走向陌生和深入。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陌生化”的概念,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认为,“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文课上的“陌生化”尤其能代表着感知的回归,思维的创新。

“陌生化”的理论启示我们,对身边熟悉的、眼前的事物,人们更容易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甚至产生思维的固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学策略千篇一律,不加变通,特别是那种嚼烂了知识喂给学生的陈腐办法,很容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产生倦怠感,学习兴趣也将逐渐消磨。因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着力避免因循守旧的教学策略。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较之小学阶段有着不小的进步,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阅读教学时,如果教学策略能够不断更新与变化,从学生自以为已知的文本当中发掘出新的刺激,寻找到新的探究点;如果能引导学生从看似平常的文辞语段中发现不寻常,跟学生一起于无疑处生疑;如果能用巧妙的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文本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事做,就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不断的思考借鉴、学习反思中,我们逐渐摸索了以下几种语文课堂的学习活动的形式。

一、补充文本的“留白”,从已知中探索深藏的未知

在汉语说写表达中,留白并不是新生事物,创作者有时会在文本中特意留下一部分空间,从而使得文本表意显得含蓄婉曲,能够达到“空谷传音倍分明”的艺术效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某些作品的“留白”,将学生从“自以为已知”引向对隐藏文意的探索,将“陌生”与“熟悉”相对抗,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着墨处和缺失处发现留白,就能使得使学生从熟悉转为陌生,再从陌生走向熟悉潜入文本,并引导学生在文本里来回游走

1. 从着墨处发现留白

《石壕吏》是杜甫的代表作品,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了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悟自得,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的学习,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我们设计了“课本剧表演”的学习任务。

首先向学生明确任务,表演课本剧《石壕吏》片段,在表演之前,先出示剧本的简单结构:人物、台词。首先明确主要人物是老妪和差役。在台词分配环节,引导学生注意,“差役夜里上门捉人,老妪为什么会事无巨细的介绍自家情况?”由此引起学生注意到,在老妪的每句话之前,都隐藏着差役的问话。接下来,让学生与同学开展小组合作,完成补全差役的台词的学习任务。在补写台词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回到诗歌文本中去,细读老妪的答话,并想象差役问话的心理和语气,这样才能补出更好更符合人物的台词。最后,由组内成员进行分角色表演

要成功的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多次回到文本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更加深入的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从缺失处发现留白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文本不仅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爱护,更抒发了作者对于父子亲人之爱的深刻体悟。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从“父爱”走向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那么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将大打折扣。我们设计“找眼神”的学习任务出发点就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文本留白处深挖这篇散文的内涵。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对父亲的描写非常的详细,有他的穿着打扮,有他的语言动作,这篇文章里,有没有对父亲延伸的描写呢到文中找一找”通学生回归文本,搜寻细节

接下来,要引发学生的讨论,“为什么没有描写父亲的眼神”。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回忆“月台买橘”的往事里,父亲对孩子的爱,出于为人父的本能,而孩子当时对父亲有诸多的不理解甚至不领情。父子亲人之间,出现了爱的隔膜。

在接下来让学生补写父亲的眼神和作者的心理感受。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背影》之所以感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爱的隔膜和错位。

挖掘文本“留白”这一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任务驱动,不断从已知文本信息中发现新内容,不断得到新收获和新认识。这些内容和收获,并非教师“奉送”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探索,完成了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主旨的建构。

二、甲词换乙词,由变换感受不寻常的语言力量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能只看到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忽视了语言形式。实际上,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 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叙述了作者茅屋被秋风所迫以至全家淋雨的苦痛经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我们设计了“词语替换”任务,将“公然抱茅入竹去”一句的动词“抱”隐去,并给了学生们很多动词:抢,夺,捡,偷,占,拿,背,拎。每一个动词都对应着选词人对群童这一行为的定义和评判,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在词语替换的活动中,学生一方面了解到当时社会生活的苦难,也更加体味出了杜甫对广大人民的理解和同情。特别是充分认识到了,语言是有力量的,有温度的,有情感的。

2.一字之差,生死攸关

在教学蒲松龄的《狼》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潜入文本,感受当时人、狼对峙,生死一线的紧张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狼的第3段进行了文字替换:

屠大窘,思(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行(奔)至(倚)其下,弛担拿(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由学生自主选择词语,感受词义差别和对文意表达的影响。在这项任务设计中,学生进行了反复比读,在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实现了语言训练,也发展了思维能力。不需要教师做过多的解释和诠释,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语言的言简意赅,深刻认识到了语言惊心动魄的巨大力量。

三、长文变短文,在对比中发现文本的独特魅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故而在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把比较的方法用在节骨眼上,学生思维能得到有效的训练。”[1]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这篇文章里,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叙写自己在高原上的身体不适,并进行了大量的想象,也正是这种写法,成就了这样一篇独特的游记作品。全文三千多字,如何才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这一篇的独特魅力,成为了我们教学设计的难点。我们采用了文本陌生化策略,首先要求学生用黑色横线画出文中作者所有叙写身体感受的句和段,用红色横线画出作者的想象,然后再要求学生删去这些句和段,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直观的感觉到原作品的侧面描写手法的精妙以及作品深厚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明了感受《女娲造人》文本里作者对女娲人性的想象和塑造,先让学生找出文本里添加的人性,然后删掉这些内容,进行对比,给两种女娲投票,说说看更喜欢哪个女娲形象,并说出理由。经过一系列的文本阅读和文本加工活动,学生对女娲人性和神性的认知加深了。

《狼》篇幅短小,但也可以进行“长文变短文”的陌生化处理,第二段,删去看似无关紧要的文言虚词: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有无虚词对文本到底有无影响。学生通过研读和讨论,能明显感受到有无虚词,文本差别很大,屠户的焦虑和恐惧感降低了,气氛的紧张感也减弱了。有无虚词,还可以借此开展朗读活动,读出屠户的恐惧和气氛的惊险。由此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篇文章用词精准而又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

四、改换叙述角度,在角色转换中挖掘作品内涵

改换视角的课堂活动早已有多位语文名师名家开展过教学实践,于永正老师在《草》这一首诗的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分别把这首诗讲给不同身份的人来听:妈妈,哥哥,弟弟,尤其是背给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奶奶听,学生在背诵的同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一课,要求学生分别以自己的话来讲故事,以老虎的口吻讲,以驴的口吻讲。在视角转换的同时,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和写法的理解。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们也设计了视角转换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智叟或者遗男的视角来讲述这则故事,为了讲好故事,学生不仅要潜入文本,以智叟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更可以凸显愚公大无私的奉献精神,;以遗男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凸显的是愚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坚韧和无畏,在《动物笑谈》中,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动物,来转述文本内容,通过这样的学习任务,学生有新奇感,乐于参与,积极表达,也挖掘了作品的内涵。

课堂不是教师的演讲台,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点拨下的用武之地。再好的文本,如果学生不能潜入到文本中去,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把学生带到文本当中去,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对文本的各种增、删、替、改的加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事做,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 《点亮生命灯火》,于漪,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9年版,146页。




(注:文本内容由课题组老师合力撰写,课题组成员夏闰美老师代表课题组于2023年12月16日参加河海实验教育集团展示活动,并开展微讲座活动。)

主办单位:金坛良常中学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学林路1号 电话: 0519-82898838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